You are not logged in.
Pages: 1
2005 年 4 月 13 日下午 4 時,成都南郊牧馬山高爾夫球場一側草坪上演了一幕名為《@41》的行為藝術:以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(川音成都美院)為主體的 41 位在校男女學生露天全裸,以身體組成電子郵件符號「@」,以多米諾骨牌的方式逐一倒地。
該活動的策劃人之一將現場多張圖片傳到「美術同盟」論壇,立即引起轟動,其後轉載到西祠胡同論壇,共計超過三萬網友先後跟帖發表看法。20 日下午,記者輾轉找到了該校部分參與學生,採訪了事件過程及感想。
本報記者對話參與男生
記者按照帖子的說明,輾轉找到了川音成都美院某系兩名參與男生。根據他們所說,4 月 13 日下午的確有這個活動,並指明自己在圖片中的位置。事情的起因是 12 日中午,活動策劃者之一、學院雕塑系大三學生小張偶然間在班上提出一個想法(沒有公開,私下說的),想找一些男女同學做一個行為藝術,問兩人是否參加,小王當場就答應下來,而小李是等到第二天中午才答應,所有人 13 日下午就在學校統一集合再去牧馬山草坪上完成了這個活動。
記:「你當時是怎麼想去參加這個活動?」
李:「當時自己做決定時也沒什麼特別的想法」(停了幾秒,語氣頓了頓說),「藝術真的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,我的看法絕對不能代表任何人的態度。但現在,就我個人而言,它對我是一種突破,不光是對我藝術創作方面的突破,也是我對社會道德范疇的一種突破。」
記:「這個名為《@41》的行為藝術到底表現了什麼主題?」
李:「我不好說,最好問策劃者本人。」
記:「事後想沒想過這會引起很大的爭論?」
李:「肯定想到了。當初搞活動之前我們都就簽了字表態,在小張把圖片發到美術同盟上之前,我們都不能透露這些照片。」
記:「你是哪天知道網上有這個活動的照片的,對網上激烈的評論怎麼看?」
李:「15 號小張發帖子的時候我們就看了,當時評價就已經很激烈了。世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,全在你怎麼看了。我對這些評論也沒什麼特別的想法。而且,類似這樣的行為藝術我們學校搞過很多次了,今天下午好像還有一個行為藝術展,我們也沒覺得有什麼,可能以前隻是沒像這次這樣。」
記:「系老師知不知道這個活動,他們對此的態度是贊成還是反對?」
李:「他們知道,但也沒說什麼。」
記:「擔不擔心經過媒體的宣傳,這事情被父母、親戚或好朋友們知道後,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?」
李:「沒想過,也不太擔心。」
策劃人留言「青春就是責任」
20 日下午 6 時,小李帶記者尋找小張,但當時始終沒能打通小張手機,去其現在的住處也沒有見到小張本人。在尋找小張的過程中,記者恰好碰到了另一位參與了《@41》行為藝術的小美。面對記者,小美大方地告訴記者自己的名字,但同時表示:「由於學校以前有過類似事情,經媒體報道後影響不好,現在要採訪必須等到校方的同意,這之前我們不便說什麼」。
在未能聯繫到小張的情況下,記者找到了其 15 日在網上的發帖留言,部分摘錄如下: 「在春日暖陽的斜照下,青春的律動、青春的氣浪、青春的嫵媚、青春的力量,以一種不可名狀的態勢扑面而來,令人血脈賁張情緒昂揚,極為震撼!」 「作為未來世界的必然主宰者,青春就是責任,青春就是權力!顯然,僅僅是對既有成果的佔有和消費,是不健康的,也是不負責任的。既為未來知識經濟拓展的後備力量,當代大學生除了埋頭儲備書本知識,是否應該多一些思考?是否應該不斷刷新精神面貌?」
該校學生對活動也有爭論
針對此次行為藝術展,記者也先後採訪了川音成都美院部分學生。其中一名中國畫系的學生小風表示,自己是在 20 日中午才從同學那裡得知此事,類似的行為藝術學校辦過很多次了,其中既有本校學生自己的創作,也有和校外的行為藝術家聯合舉辦的。「像這樣帶有裸體場面的行為藝術也有過,我們真的是見怪不怪了。但在我的角度,有些藝術作品的確讓人難以接受。」
而中國畫系另一名學生也說:「大家對任何一幅行為藝術作品的看法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,我並不擔心這些照片流傳到網上會給學校的名譽帶來負面影響。從某種角度講,這是藝術。」
美術教師:裸體不是傷風敗俗
廣州美術學院國畫專業陳侗老師:「裸體有什麼關係?隻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,不是傷風敗俗!但是從藝術的角度看裸體的男女排成「@」形狀,有點思考過度,非要把裸體的男女和人類網絡交際、地球村、全球化聯繫在一起,扯得太遠。這就像把自來水管和煤氣管接在一起,根本不是一回事。」
社會學家:藝術要考慮面對的群體
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張敏強教授:「搞什麼藝術都要看看面對什麼樣的人群,同一個藝術形式面對專業人士和社會大眾肯定有不同的評價,我對行為藝術沒有太多研究,但是我認為任何藝術都需要一個尺度,在面對大眾的時候,必須要考慮社會影響和人們的承受能力。」
2005.04.21 新快報
Offline
Pages: 1